《巴中市农村“三区同建”实施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印发

到2027年,全市将新建巴山田园综合体55个

2023-11-02 10:54:02来源:巴中日报 点击量:
2016年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“三区同建”,即在城市实行产业园区、旅游景区、城市新区“三区同建”,在农村实行产业园区、田园景区、新型社区“三区同建”。日前,《巴中市农村“三区同建”实施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以及《关于深入推进“三区同建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》印发,明确提出到2027年,全市新建巴山田园综合体55个,培育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等,走出一条符合秦巴山区、革命老区实际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子。
  实施园区产能提质行动 发挥辐射带动功能
  在规划方面,《方案》提出,细化实化村庄规划。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,统筹考量产业布局、文化特色等资源优势,保留乡土特色、传承乡村记忆,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,明确目标任务、建设项目、设施布局、推进时序及保障措施等,体现操作性、可行性。有园区建设基础的,提升园区规划,丰富社区、景区建设内容;有景区发展基础的,有机融合园区、社区功能;有社区带动基础的,创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,统筹兼顾园区、景区辐射带动保障功能。
  《方案》提出,完善创建体系。围绕“1+3”主导产业、县(区)“1+1”产业布局和“2+1”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,推进农业生产供应链、精深加工链、品牌价值链“三链同构”。建立完善以粮油为主、特产为辅、农牧并重、种养循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培育、梯次培育的园区创建体系。对规模小、品质差、效益低的现代农(林)业园区,实施产业转向、技能提升、规模扩容等,提升园区能级、扩大园区产能,集群化建设一批加工聚集型、龙头带动型、股份合作型、复合发展型产业园区。各县(区)每年对应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建设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。
  在壮大经营主体上,坚持外引、内育相结合,壮大一批发展实力强、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入园引导发展;发展一批管理规范、群众信任、效益突出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园区主导产业;引导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量化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。支持有创业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、返乡农民工、乡贤能人等入园创办实体。创新“企业+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“企业+农民合作社+农户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带动农户分享各环节增值收益。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博览会、推介会,展销特色产品,推介产品品牌,提升市场影响力。
  《方案》还提出,强化科技装备。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、服务队进园区,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在线、在地服务。加强科研合作,引导产业技术团队、科技创新联盟、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设立试验站(基地),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园区转化应用。加快农林科技创新基地暨种业创新中心建设,实施粮油、蔬菜、茶叶、道地药材等应用项目。积极发展设施农业,推广应用大棚温室、喷灌滴灌等节能节水设施,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能力。综合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遥感技术、移动互联网等,建设智能化、数字化农业园区。
  实施景区生态护绿行动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
  乡村要发展,环境是底色。《方案》提出,守好生态本底。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机制,巩固提升蓝天、碧水、净土“三大保卫战”实效,建设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、空气更新鲜的美丽家园。深入实施“两减两增一提高”,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,建立土壤污染负面清单。坚持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推进,应治尽治、利用为先”原则和以“用”为主的治理思路,配套建设农业园区、田园景区管网设施,规范收集处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,实现应收尽收、应治尽治。统筹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,2025年底前,完成现有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。
  加强环境整治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推动《巴中市乡村清洁条例》立法,推广落实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镇转运、市县级处理”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,规范设置垃圾中转站。全面开展厕污共治,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,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分散处理、集中处理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,配套完善资源化利用管线等设施设备,全市行政村(含涉农社区)生活污水逐步得到有效治理。建立常态化保洁制度,卫生保洁员队伍保持相对稳定,确保居住环境干净、卫生、整洁。
  实施景观提升。依托田园风光、自然风情、产业特色等资源,优化配置景点设施,建设景观公园、走廊步道,布局景点观赏、体验设施,拓展延伸农业体验、观光功能,构建田园诗意美丽景致。鼓励支持古村落、古民居编撰村史村志,记录乡村文明、传承乡土记忆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挖掘地域文化、历史文化和红军文化底蕴,保护修缮历史遗址、文化遗迹,推进天府旅游名县、名镇、名村等创建活动。
  实施社区服务便民行动 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
  “三区同建”是以人民为中心的“同建”,目的就是推进城乡居民的居住社区化、生活市民化、文明城镇化,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。
  《方案》提出,加强干线公路通、通组路、偏远山区道路改造、集中聚居点环线路建设,解决通而不畅、出行不便、流通受阻等问题。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管维护,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,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。加强农村社区电网改造升级和4G、5G基站建设。加强社区教育、文化、卫生和“一老一小”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。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,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。建立完善农房建设长效机制,提升农村风貌建设及农房和村庄规范化管理水平,打造现代化宜居新村。
  完善服务功能。探索村(社区)干部兼任景区管理员、园区协管员机制,给予适当管理费用。建立服务事项、办理时限和服务阵容等公开公示制度。鼓励支持园区经营主体、社区服务人员在社区开设园区农产品、地方小吃、农村非遗产品、特色手工艺品等专卖店、体验店,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。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,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,加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建设。积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,落实控辍保学、教育资助、送教上门等工作举措。
  创新社区治理。创新设置区域带动型、产业融合型、跨界协作型基层党组织,推进组织联建、产业联育、资源共享、治理共促。修订完善村(社区)村规民约,开展道德评议活动,推进移风易俗、破除陈规陋习。落实“网格化”管理,推广“清单制+积分制”基层治理机制,扎实推进“六无”平安村(社区)建设等。到2027年,市五星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社区数字化、智能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0%及以上。
  《方案》还提出,推进要素集聚和创新业态融合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工作,集成运用改革成果、创新改革举措,推动城乡要素顺畅流转。充分挖掘自然生态、农耕文明、红色文化等资源,扬长避短,科学布局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。推进数字、智慧、观赏、体验等现代多种功能与“三农”资源优化组合、有机融合,加快建设业态多元、功能互补的巴山田园综合体,推进农商旅贯通、全链式发展、多业态融合。(记者 严波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